《上财商学评论》商学访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一“江”春水向全球
本文为《上财商学评论》访谈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傅大煦撰写的相关内容。
回想1997年刚到张江工作时,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的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那片荒地,草长得比人还高。那个时候,张江整个区域里,只有一家淮海制药厂还能拿得出手。这让人很难想象,今天的张江,不仅拔地而起成了一座高科技城,而且还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知名的一块高地。
它的成功,无疑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建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没有浦东开发,今天的上海还只局限于浦西发展而无法大展拳脚。与此同时,张江也只能在田园风光中流连,缓慢变迁。
在《上财商学评论》看来,张江发展既得益于国家改革的大环境,也得益于上海政府的决心和意志。正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方针,大力推动浦东的改革和开发、开放,才使浦东迅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改革开放前沿热土。
也正是在这场改革的洪流中,张江被定位为高科技园区,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一起成为规划中的四个重点国家级开发区。在某种意义上,张江成了上海蝶变的巨大想象空间——除了集成电路和软件,当时的张江还对生物医药充满着兴趣。生物医药不仅是“朝阳产业”,是新一轮发展的竞争焦点,在1983—1993年期间,世界医药工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高达9%,年递增速度大大高于全制造业平均发展速度,而且还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是推动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亚健康及环境污染等引发更多疾病,还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价值以及提前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前瞻眼光愈发凸显。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尚未出现以生物医药为产业定位的产业园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一定的风险,但同时也具有先发优势。
1993年,随着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瑞士罗氏制药落户张江,张江遂开启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序幕。面对眼前一片农田的乡野风光,园区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一无所有的现状,企业一度失望不已。但是,园区以一腔热情诚恳挽留,并在半年内就实现了建厂地块“三通一平”,深深地打动了对方,最终签约成功。其后,勃林格英格翰、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麒麟鲲鹏等生物医药项目逐一加盟。
到1996年,上海和原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药监局更是签署协议,在浦东张江建设“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傅大煦与张江的缘分也因此而来。只是,面对着这一片田园风光,傅大煦还来不及感叹一句“不容易”,便汇入了张江飞速发展的洪流中。张江的背后,其实是整个中华文明
它的发展壮大,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张江研发,上海制造
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来源 | 上财商学评论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校友会